banner
关闭视频
当前位置: > 常见问题FAQ

探索针灸科学

发布时间:2022-12-29   访问量:775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技术,几千年来一直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和其他与炎症相关的健康问题,但对该技术的科学基础仍知之甚少。

近几十年来,针灸越来越多地被西方医学视为一种潜在的炎症治疗方法。

在这项技术中,身体表面的穴位受到机械刺激,触发神经信号,影响身体其他部位(包括器官)的功能。

在 2014 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说,电针是使用电刺激的传统针灸的现代版本,可以通过激活迷走神经 - 肾上腺轴来减少小鼠的细胞因子风暴 - 迷走神经向肾上腺发出信号以释放多巴胺的途径。

在 2020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马和他的团队发现这种电针效应具有区域特异性:在后肢区域有效,但在腹部区域无效。该团队假设后肢区域可能存在独特的感觉神经元,导致这种反应差异。

在他们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这一假设。首先,他们确定了一小部分以 PROKR2受体表达为标志的感觉神经元。他们确定这些神经元在后肢深筋膜组织中的数量是腹部筋膜中的三到四倍。

然后该团队创造了缺失这些感觉神经元的小鼠。他们发现后肢电针不会激活这些小鼠的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在另一项实验中,该团队使用基于光的刺激直接瞄准后肢深筋膜中的这些感觉神经元。

这种刺激以类似于电针的方式激活了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基本上,这些神经元的激活对于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是必要且充分的,”

神经解剖学解释

在最后的实验中,科学家们探索了后肢神经元的分布。他们发现后肢前部肌肉中的神经元比后部肌肉中的神经元多得多,导致前部区域对电针的反应更强。

“基于这种神经纤维分布,我们几乎可以准确预测电刺激在哪些部位有效,哪些部位无效,”知源堂解释道。补充说,这些结果共同提供了“对穴位选择性和特异性的第一个具体的神经解剖学解释”。“他们告诉我们针灸参数,所以去哪里,去多深,强度应该多强。”

他指出,虽然这项研究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但神经元的基本组织可能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中在进化上是保守的。

然而,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是在患有由 COVID-19 等现实世界感染引起的炎症的人体中进行电针疗法的临床测试。

“我们有很多顽固的慢性病仍需要更好的治疗,”他说,例如炎症性肠综合症和关节炎。他补充说,另一个需要的领域是过度的免疫反应,这可能是癌症免疫疗法的副作用。